「尼特族」(Not in Education,Employment or Training,簡稱NEET),意指未就學、未就業,亦不接受職業訓練的年輕人;與失業者不同的是,尼特族對於不工作並不感到焦慮。


     尼特族一詞最早使用於英國,指十六至十八歲終日無所事事的年輕族群,之後漸漸在各國引起討論,美國稱歸巢族,中國大陸稱啃老族。


     二○○四年,日本將尼特族列為值得憂慮的議題。日本厚生勞動省對NEET的定義為:「十五到卅四歲,沒工作、已從學校畢業、未婚、沒有從事家事也未繼續進修者。」  中國時報 【(朱芳瑤/整理)】


王建煊:父母寵溺 造成尼特族


根據學者估計,全台有四十二萬尼特族(Not in Education,Employment or Training,簡稱NEET),不就業,家裡蹲,監察院長王建煊昨天強調,這是相當嚴肅的社會課題,父母過於溺愛孩子,對雙方都造成傷害,奉勸尼特族的爸媽不要怨天尤人,鼓勵孩子出去工作。


     但是為了避免尼特族問題惡化,勞委會宣布擴大辦理「立即上工」計畫,企業雇用初次尋職者,每人每月補助一萬元;這是政府首度將社會新鮮人納入薪資補助範圍。根據統計,今年七月初次尋職者平均失業周期為卅周,較一般平均失業周期廿六.八一周還要高。


     王建煊出任監察院長之前,曾在中國大陸辦學,他說,中國因為一胎化政策,尼特族的問題早就出現,還更嚴重,一家三代六個大人對著一個孩子,把所有的資源全給這一個命根子,結果孩子長大沒受過挫折,「草莓的厲害!」書還沒念完就要求父母買電梯華廈,「未來主人翁這個鬼樣,國家還有什麼希望?」


     王建煊分析,會出現尼特族,追根究底就是父母太過寵溺,存了點錢買了房子,全部留給小孩,「現在有多少年輕人,買房都是靠父母!」年輕人算盤撥一撥,覺得辛苦工作不划算,失去奮鬥目標。


     王建煊說,在他們的年代出國唸書只有一張飛機票的錢,「有去無回」,家境好一點,父母會準備一點錢,有個媽媽拿存摺給孩子的時候說,「錢在這,沒出息就拿去用!」結果一家兄弟都很爭氣,沒有人動用一毛錢。


     王建煊表示,四十二萬的苦難已經造成,就像水災過後需要復建,除了政府加強職業訓練,增加就業機會,父母心態更要轉換,他估計這四十二萬尼特族,只要願意工作,一定可以找到工作,也許並不如意,但絕對有機會。


  • 中國時報

  • 【林如昕、朱芳瑤、唐鎮宇/台北報導】


  •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e0915 的頭像
      e0915

      997349419

      e0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