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29.jpg 


在魚族中,最近就傳聞有一種「地震魚」,傳說在地震前後才會現身。如中國時報今年9月28日,即有記者由蘇澳報導稱南方澳魚船「新都昇二十號」,9月27日由南澳外海捕獲一條長八呎、重卅餘公斤的「皇帶魚」。去年,嘉義縣瑞里鄉發生大地震前,漁民在澎湖海域曾捕獲一條,漁村相傳此種又稱為「海龍王」、「龍宮使者」或「白魚龍」的深海魚,在大地震前後才會出現。或閉O在深海海底地殼發生變動或火山爆發前,這種魚會逃離深海到淺海域活動,所以容易被捕獲。但是,今年1月20日聯合報也有記者報導,在台東富岡的小野柳風景區附近海域150公尺處也捕獲一尾,但當月卻沒有地震發生,也因此這種長相奇特的怪魚應該和地震無關。


皇帶魚小檔案:
勒氏皇帶魚
學名:Regalecus russellii
俗名:槳魚、白帶龍、大白帶魚
英名:Oarfish
分類:皇帶魚科
分布: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外洋中層
生態:確實生態情形不詳。棲息於較深海域,由構造推測
為蛇泳前進。本種魚極為罕見,難得發現於台灣東
部及西南部海域,大部分為海浪打上岸所能遇見。
因標本少且體型特殊,日本人喻為「龍宮之遣」。


蘇澳籍漁船「新龍昇二十號」,昨天捕獲一尾如特大號白帶魚的「皇帶」魚,由於相當少見,立即吸引漁民爭相圍觀。
 經營延繩釣漁業的蘇澳籍漁船「新龍昇二十號」,於昨天上午八時部A在距南澳三浬、水深三百公尺的海域,捕獲一尾狀似特大號白帶魚的怪魚。

 船長李沂海表示,他今年四十五歲,在討海二十七年來,專捕紅口(即俗稱紅喉),但昨天上午在揚繩時,發現一尾通體都是白色的大魚,起初以為是鯊魚,待拉上甲板,才發現是尾重三十公斤,長八台尺,魚體最寬處有一點五台尺寬的大怪魚。

 經請來蘇澳區漁會人員前來辨識,才知這尾大怪魚是屬深海底棲魚類的「皇帶」魚,由於平日罕見,所以立即引來民眾圍觀。

 據記載,皇帶魚背鰭呈紅色狀,魚體有六角狀的鱗片,不易脫落,魚頭略為側扁,吻長且尖,吻前有刺狀如硬棘,眼橢圓,分佈日本南部、及本省北部、東北部海域。

 蘇澳區漁會推廣課長陳勝彥表示,漁民每次捕獲深海皇帶魚,不約而同的都是在地震過後,不知是巧合,或有其他原因,讓漁界納悶不已。


oar copy.jpg 


oarfishrockcl.jpg 


福建捕獲罕見皇帶魚 中國不超過五條

【大紀元11月10日報導】(中央社台北九日電)中國福建省霞浦縣三沙鎮西澳村漁民日前捕獲一隻長五點四五公尺、重約三十五公斤的大怪魚,專家鑑定確認這是一條罕見的皇帶魚,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,而中國已知皇帶魚不超過五條。


新華網報導,皇帶魚隸屬於月魚目、皇帶魚科,主要有三種:皇帶魚、勒氏皇帶魚和太平洋皇帶魚。魚體形似大帶魚,體側扁,延長呈帶狀,頭小,似馬頭狀,大部分頭骨為軟骨,牙齒細小,體長最長十五公尺,體重超過四十五公斤,生活海域最深可達九百多公尺,很少人捕到牠。


皇帶魚常作波浪式蛇形運動,以浮游甲殼類為食,在歐洲,沿海漁民稱它為「海魔王」。由於它的背鰭呈絲狀鰭條,有時形成雞冠狀,並可隨意垂舉,故日本漁民稱為「海底裡的公雞」。


據稱,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已買下這條魚,擬製作標本進行科學研究。


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說,皇帶魚俗稱地震魚或海龍王,屬大洋性魚類,分布很廣,以小型魚類為食,最長可達八公尺,國際對皇帶魚的研究很少,研判於兩百公尺到五百公尺的中層海域活動,台灣東部海域有捕獲紀錄,時間點不一定與地震有關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0915 的頭像
    e0915

    997349419

    e09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